父母的理解和認可,都會帶給孩子一份溫柔堅定的力量,讓孩子有勇氣重新嘗試回歸學習。
孩子無法溝通
是因為父母不會好好說話
記得曾經(jīng)看過一部電影叫《我殺死了我的媽媽》。
里面的媽媽跟青春期的兒子就像敵人一樣。
開車送兒子上學的路上,兩個人因為“哪個廣播臺更好聽”吵起來了。
媽媽不接受兒子的意見,一生氣就對兒子吼了一句:
“你要是不滿意,就滾下去!”
周末本來說好讓兒子邀請同學到家里玩,媽媽卻臨時反悔,甚至威脅兒子:
“不聽我的話就沒有零花錢。”
甚至沒跟兒子商量,就直接給兒子辦理了轉(zhuǎn)學。
媽媽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,都是為了孩子好。
但是這一切的事情,都讓兒子恨得咬牙切齒。
就連去新學校的當天晚上,母子之間也是硝煙四起。
兒子甚至撂下狠話,并羞辱媽媽:
“我會在17歲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鐘,給你打最后一通電話!”
從此以后,老死不相往來。
這一字一句,都充滿了怨懟和仇恨。
在這樣的情況下,還想孩子和你溝通?
不可能!
命令一旦開始,談話就結(jié)束了。
很多時候,父母以為的溝通,其實更像是單方面的控制。
知乎上有一個關(guān)于和父母溝通的問題。
有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:
和父母溝通不了的時候,根本不會絕望。但是日積月累之后,會把這份親情消化殆盡。
到那個時候你就會覺得你們之間僅僅只是有血緣關(guān)系,卻恨不得成為陌路人。
明明父母就在隔壁,但是孩子卻選擇躲在房間。
就算父母口口聲聲說著自己愛孩子,但是孩子卻不愿意靠近。
因為他們感受不到溫暖和愛,只覺得每次的溝通都像一條繩子,束縛著他們,讓他們喘不上氣。
好好說話,才是溝通的前提。
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,正處在成人感迅速增強、但心理卻不成熟的時期。
他們有自己的高自尊,他們需要一個平等的溝通身份。
他們需要父母的傾聽,也需要父母的閉嘴。
和他們溝通,最重要的一點,就是“把他們當人看”。
不要把他們當成附屬品,掌控他們的一言一行,而是把他們當成一個“成年人”,當成一個朋友那樣平等的身份去溝通。
孩子沉迷網(wǎng)絡(luò),是因為缺少陪伴
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(fā)布“中小學生及其家長網(wǎng)絡(luò)游戲認知與態(tài)度研究”的報告,報告顯示:
孩子沉迷游戲行為與親子關(guān)系密切相關(guān)。
親子關(guān)系越差,越易導致孩子形成沉迷網(wǎng)絡(luò)游戲的行為。
就像上次同學聚會的時候,聽一個做心理咨詢的朋友說的一個故事。
一位媽媽,帶著14歲的兒子進來就問:
“能不能幫忙看看我兒子為什么沉迷網(wǎng)絡(luò)?
他一天到晚,不是玩手機,就是打開電腦和別人連線打游戲,我實在沒辦法了,不知道要怎么治他?!?/p>
本以為男孩有什么難言之隱, 但是和心理咨詢師聊開以后,男孩卻略顯委屈地說:
“一直以來,他們都忙著工作,都不怎么理我。
一起打游戲的網(wǎng)友對自己都推心置腹的,所以我喜歡跟他們一起打游戲,一起聊天的感覺?!?/p>
媽媽聽到男孩的話,有點愕然,又有點愧疚。
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:
“游戲過程可以補償現(xiàn)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愿望,因為缺失,所以渴求?!?/p>
孩子沉迷于網(wǎng)絡(luò)世界,往往是因為在現(xiàn)實中需要陪伴的時候,無人來陪,需要傾訴的時候,無人傾聽。
當他們在網(wǎng)絡(luò)中得到了慰藉和歸屬感時,當然就選擇沉迷其中不可自拔。
就像《少年說》里的男同學葉子健,在臺上委屈大喊的話一樣:
“你們大人總是這樣,為了圖現(xiàn)在的安靜,用手機穩(wěn)住我們。等我們長大了,沉迷于手機,你們又會覺得,是手機耽誤了我們。
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,在小的時候,是誰把手機塞到我的手里?又是誰,放棄了對我的關(guān)愛和陪伴?”
要把孩子從網(wǎng)絡(luò)中拉出來,需要的是父母真心的關(guān)愛和陪伴。
正如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所說:
“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學生沉迷網(wǎng)絡(luò),就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(guān)系,給孩子豐富多彩的生活?!?/p>
爸爸可以多和孩子出去打打籃球、跑跑步,不僅能強身健體,還能增進親子間的關(guān)系。
孩子的青春期,非常需要父親這一股強大的力量,約束和支撐他們快速成長。
媽媽可以多和孩子分享生活的趣事,聽聽孩子青春期的煩惱。
相比于爸爸嚴肅的模樣,孩子在溫軟的媽媽面前,更愿意傾吐心事。
孩子攻擊他人,是因為父母暴力對待
看過一期《變形記》,里面有一個叛逆的14歲暴力少年,叫梁佳銘。
他總是喜歡用暴力威脅別人,用暴力解決問題。
在山區(qū)生活的時候,學校生活不順心,他就氣沖沖地,奪走滅火器,要找校長算賬。
校長不在,他就徒手把校長室的玻璃打破泄憤。
問工作人員要匕首,工作人員不給,他就砸了拍攝用的攝像機鏡頭。
和別人吵架動粗,幾乎貫穿了他整個山區(qū)變形的生活。
但是,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,是他和爸爸在山區(qū)生活的時候,打了一架。
雙方都收手后,梁佳銘嚎啕大哭,質(zhì)問父親:
“你這輩子再賺多少個幾百萬,你能挽回我這十幾年嗎?”
“你每次打我一拳,你睡覺的時候,你想過我沒有?”
原來,從小到大,父親對他的教育,總是非打即罵。
所以梁佳銘長大以后,他對父親充滿了怨恨,同時也在父親身上,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,發(fā)泄情緒。
比如他讓父親給他買最新款的手機,父親不買。
和父親廝打起來,打得雙方身上、臉上都掛了彩。
《原生家庭:如何修正性格缺陷》一書里曾寫道:
“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(huán)追尾,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?!?/p>
暴力,是一個容易被復制的行為,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。
2014年美國《兒科》發(fā)表的研究論文也指出,
對于孩子來說,他是否認為“打人是可以的”,或者長大后是否打人,最強的影響因素,就是他小時候是否被如此教訓過,以及被體罰的頻率。
父母暴躁易怒,孩子也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來面對身邊的人。
打孩子,是最吃力不討好的教育。
孩子小的時候犯錯,父母的循循善誘,以身作則,就能很好地避免孩子復制暴力。
張怡筠老師曾分享過一個故事。
她一個同事,兒子從小學習就不太好,但是媽媽從來不會逼著孩子拼命學習,而是鼓勵孩子。
所以她的孩子,從上學到大學畢業(yè),都沒有厭學、逃學的想法。
平時孩子在旁邊看書玩樂的時候,她就在旁邊陪著孩子,或自己看書,或織毛衣。
在媽媽的陪伴下,孩子的情緒也一直非常平和穩(wěn)定。
正是因為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這種溫和的氛圍里,孩子到了青春期,也不會有過激的行為。
孩子在青春期里的每一個問題,都是在表達對父母的憤怒。
如果在孩子小時候,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尊重。
等他到了青春期,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。
如果孩子已經(jīng)進入了青春期,那就給孩子更多的關(guān)心和愛,引導他們更好地走向成人期。
青春期是孩子留給家長最后的機會。
為了孩子,父母應(yīng)該時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態(tài)度。
管理員
該內(nèi)容暫無評論